我参加过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不管结局如何现在来总结一下,谈谈自己整个国考的过程。
研二下学期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回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整理毕业论文的资料以及论文的写作大纲,而且完成了小论文的撰写。
九月份一开学,也就是研三了。好多同学都在关注网上的招聘信息,有几个同学找到了上海的实习机会,也就去了上海。9月18日,我们学校组织参加每年一次的“宁波高洽会”,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坐了一夜的火车过去了。虽然这次参加“高洽会”的绝大部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士,但招聘的企业却尽是低端的加工业,这至少和我们专业不符。不过我发现有几个展位前聚集了很多人,挤进去发现是“公路局”、“公安局”、“社会保障局”等事业单位。
回来以后我分析了目前就业所面临的种种方面,决定考公务员。隔天在网上订了“华图公务员考试用书模块宝典”总共八本书,这一套书是按着公务员考试的题型分模块化讲解知识。公务员考试分为行测和申论两大部分。行测又分为常识判断、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数量关系等几个方面。
笔试反复练习,善于总结
我首先看的是数量关系,这个模块的题型牵扯着数字计算和数学运算。我花了大约三个星期时间反复做书上的每一道题,书中介绍的几十种解题的技巧,再一道题一道题地练习之后慢慢地熟悉起来,从开始做题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到最后题读到一半就能知道解题的思路。这是一个长期练习和积累过程。
判断推理是我花的时间较多的第二个模块,它不是传统的数学,像极了奥数的题型,在解题上具有更大的技巧和灵活性。所以在做每道题时不能固定思维,应该灵活应变。
言语理解需要的是对语言文化的感悟,题型像选词填空。一句话中被抠掉了若干词语,需要在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填入。这类题型的技巧性少了好多,更多的需要第一印象,就是做题时凭着第一感觉快速选择。我在练习中发现时间花费地越久,出错的几率反而越高。
资料分析是一个信息量大却容易得分的模块,它一般在行测题目位置的最后一个部分。这类题要求你很快地获取资料中的信息,然后使用获得的信息来解题。因为信息量大,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仔细读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要对数字极度地敏感。就是一眼扫过去能够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忽略掉干扰信息。
常识判断这个模块我没有复习,我觉得这方面的知识极广,复习难度大,而且效率低,需要的是平时的积累。
申论是在十一月中旬开始复习的,这时离考试还有三个多星期。一开始我不知道申论是什么,当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我做的最多的是临摹范文,仔细观察范文中是怎么行文怎么表述的。之后就看到题目先自己掐着时间,写好之后对着范文寻找不足。再之后就是写好让一起公考的同学来批改。
上面就是我在复习笔试时的一个总结,各个模块时间的分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比如我觉得自己数量关系模块出错率高,就花了很长时间来弥补。笔试的复习是一个反复练习和总结的过程。
公务员考试的试题容量大、题目多,很多考生都无法完成试卷,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在做题时不必按着试卷上的题目顺序来做题,可以按着自己掌握的难度程度来做。就是先做有把握,相对容易的题,一方面把应得的分数收入囊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心。
报考突出优势,避免扎堆
招考职位都有该职位的要求,比如要求党员、研究生、六级、基层经验等。报考时要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职位,比如我是研究生就选择要求研究生以上的职位,这样可以卡掉好多人。比如我过了六级,我就选择要求六级的职位。选择那些限制多而自己又具有条件的职位,用硬指标拉开距离。
在公务员考试中如何避免扎堆,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些职位报考的人太多,竞争激烈,突围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而有些职位较为冷门,报的人比较少,相对压力也就小了好多。国家公务员的报考时间通常有一个星期,每天每个报考职位的人数会定时刷新。我推荐在第六天或者第七天报考,这样可以看到所报考职位的人数,避免扎堆的问题。
面试陈述流利,思路清晰
国考一般是12月中旬笔试,1月中旬公布笔试成绩(每年的具体时间不一样,与农历过年的时间有关),面试差不错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在面试之前,我在家里、学校,找家人和同学当“考官”,模拟面试的场景,反复练习,时间久了就可以丢掉怯场、紧张的问题。具体来说,面试时要正装,关门、落座、退场时要有礼貌。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流利,思路清晰,把问题表述清楚,尽量不要卡壳。即使不知道说什么时,重复一遍也不能卡住,因为面试官在听你回答时也不是100%在用心听,但是一卡住就会给人印象不好。最后,要用心回答问题,让考官看到的自信,你的诚心实意。
总结
国考试题的难度并不算高,笔试认真复习的话考个高的分数也不难,反而面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经验和技巧并不是那么有效果。总而言之,充分地准备,认真地复习,反复地练习,平和的心态。